会员中心 | 羊奶100移动版 | 投稿邮箱:tougao@yangnai100.com

关于我国奶业发展的几个趋势性问题

2013-12-27 17:13:03 作者: 来源:中国乳品产业网

一、我国奶业基本情况及发展定位

  我国奶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现在,已经走过整整15个年头。在这短短的15年,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,乃至上百年的从传统奶业到现代奶业的发展进程。我国奶业经过这15年的超常规、高速度的发展,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基本形成。其基本标志是:奶牛存栏达1400多万头,鲜奶产量达3700多万吨,已跃居世界第三奶业大国;经过整顿并重新登记注册的乳品企业数量从1500多家,减少到650家,乳品企业销售收入达2400多亿,利润总额达160亿元;乳制品生产总量达近2500万吨,国民人均牛奶占有量达27.8公斤;从事奶业的奶农达200多万户。
  从以上数据看,我国奶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产业已经基本形成,但还不成熟,仍在初级发展阶段,与奶业发达国家比较,还有很大的差距,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。这些差距主要是:奶牛良种化程度低,单产不高,是奶业发达国家一半左右;奶牛养殖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程度低,饲养管理还比较粗放;乳品企业布局、规模、产能及产品花色品种不够合理,产业集中度不高,盈利能力低;乳业产业链发展不平衡,大规模、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与分散的、粗放的奶牛养殖不相匹配;过剩的生产能力与紧缺的原奶供应局面造成行业发展瓶颈;乳品行业平等竞争、有序发展、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,质量安全事件屡屡发生,产业链各链条、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跟不上;国民人均占有牛奶量是亚洲的40%。世界的1/3,全民饮奶公益宣传不够,国民饮奶意识不强等。可以肯定,经历风雨洗礼的中国乳业,现在仍处于朝阳产业阶段,按照国人牛奶持有量达到亚洲平均水平计算,我国乳制品行业市场容量约7000亿元,还有起码10年黄金发展期,其发展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。

  二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速度加快,转型升级势不可挡

  我国奶牛养殖业,是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,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增加农民收入而采取的整体推进,全面开花项目。正因为如此,发展初始绝大部分奶牛,由农牧民散户养殖,处于规模小、布局散,水平低的状态。在各级政府全力推动、龙头强力带动,市场化运作,产业化经营下,中国奶业出现了近10年以两位数的超常规、高速度发展,埋下了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隐患。2008年发生的“三鹿奶粉”事件,使中国奶业出现全行业亏损,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。严峻的形势倒逼奶牛养殖业必须走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的道路。截止2012年末,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5%,乳品企业自建牧场达240家,存栏奶牛40万头。我国奶牛养殖业目前存在以下经营模式:
  一是300头以上规模化牧场。在全国大约有4000多家。其中内蒙古、黑龙江、河北、山东、新疆5省区约占70%,其余省区约占30%左右,这种模式所养的奶牛约占奶牛头数29%,是规模化养殖的主体。
  二是奶业合作社模式,即农村新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。其主要特点是,发挥农村能人带头作用,把分散饲养模式转为集中统一饲养,实现某种规模化养殖。按照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法》规定,这是在新的形势下,农民自愿组成的新的合作经营模式。这种模式发展前景很好,但目前比重不大。
  三是公司+农户+奶站模式,即奶农分散饲养,奶站统一挤奶,乳品企业统一收奶模式。这种模式就是当前主导模式,所占比重很大约占60%,但在养殖成本攀升,以质论价压力加大,养牛多数亏损的挤压下,在迅速退出。
  四是奶联社模式,即政府主导,农牧民为主体,龙头企业运作,进行家庭牧场或合作家庭牧场模式。就是有业内人士搭建技术、设备、管理、资金、平台,整合政府、社会、企业、农牧民优质资源,以股份合作为纽带,将散户分散经营变为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经营。这种模式前景很广,但因基础设施投资所限发展缓慢。
  五是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。这种模式,是“三聚氰胺”事件后,由于奶源安全形势所逼产生的新事物。目前全国已发展到240余家,存栏奶牛40多万头,约占奶牛头数6%。“得优质奶源者得天下”理念已成为行业共识,蒙牛出资35亿,计划三年内自建牧场和可控奶源30万头;伊利两次融资扩股也拿出10几亿资金,与奶联社合作扩大自有奶源;完达山等大型乳企也通过收购重组等形式扩大优质奶源底盘。
  六是种草、养牛、加工、销售,做全产业链正在兴起。以辽宁辉山、黑龙江飞鹤、内蒙古圣牧高科为代表的一些新兴企业,抓住奶业转型升级和原奶严重短缺机遇,享受城镇化、工业化、农业产业化政策红利,利用流转土地种植饲草饲料,快速扩大养殖规模,大幅降低养殖成本,利用资产原奶开发高附加值、高端产品探索全产业链良性互动发展模式,搞得如火如荼。

  三、乳品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,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

 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,国产乳制品的信誉尚未完全恢复,世界乳业巨头纷纷斥巨资投资中国乳业的背景下,引进世界著名企业、驰名品牌,进行合资、合作、兼并、重组是一个实现多赢、双赢的明智选择,也是中国乳业实现国际化的一个捷径。蒙牛乳业一年来打国际合作的“连环拳”,引发了中国乳业的“合作潮”:2012年4月,丹麦爱氏晨曦以22亿港元入股蒙牛,持有5.9%的股份,参与蒙牛的国际运营,从欧洲原装进口阿拉、爱氏晨曦乳制品,向国内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品牌奶粉;今年5月蒙牛以75亿港元,增持现代牧业28%的股份,成为现代牧业最大单一股东,实现控股;今年6月18日蒙牛以总金额124.57亿港元巨资,收购雅士利75.3%的股份,是中国乳企迄今最大规模的并购,引发整个行业震动;今年蒙牛又与法国达能建立合资公司,合并了达能中国和蒙牛双方的酸奶业务。对此,专业评估机构分析称,蒙牛看重对方4样东西:品牌、奶源、渠道和平台。蒙牛的4次发力,全部符合4个方向:增持现代牧业意在奶源,与达能、爱氏晨曦的合作,是看重了外资企业的平台与品牌,同时引入食品安全质量认证体系对标国际,吞并雅士利是为了获得其品牌与渠道。
  无独有偶,在中国乳业国际化的大潮中,中国乳业另一巨头伊利集团也不甘败下风,今年上半年在“乳品王国”新西兰投资11.03亿元,建设年产4.7万吨婴幼儿奶粉项目,已经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,计划于2014年6月建成投产,投资回收期6.02年,回报率为10.24%;在蒙牛“组合拳”的影响下,7月3日伊利宣布与乳业巨头美国奶农协会(DFA)展开合作。伊利此番牵手美国最大,世界第五乳业巨头,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与蒙牛奶源争夺战的升级版。
  我国乳业第二军团的排头兵上海光明乳业,除不断提升研发能力,开拓国内市场外,近年来也在探索收购国外优质资源,弥补自身不足。光明食品集团在2013——2015三年战略中提出,打造本土跨国公司的目标。其后,光明乳业于6月25日宣布,旗下主打奶粉业务的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,于7月23日在新西兰证交所主板上市,光明乳业持股比例51%,拟募集资金7500万新元,维持第一大股东地位。可以看到,蒙牛一年来一系列合资、合作、收购、重组动作,已经带来了连锁效应,必将推动中国乳业国际化升级的进程。
  与此同时,6月份九部委频繁发文整治奶粉行业,其政策指向均向“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,提高产业集中度,推动企业规范化、规模化、现代化发展”,同时工信部官员表态,争取用两年时间,培养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,通过兼并重组,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%以上。
  不难看出,蒙牛、伊利等超大型乳业集团一年来打出的合资、合作、兼并、重组“组合拳”,就是为中国乳业国际化做技术、管理、标准、质量、体制、机制全方位的准备,不断探索、总结、积累经验,推动中国乳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,做大做强中国乳业。

  四、洋品牌和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博弈升级

  作为主管部门,工信部提出“双提”方案细则的同时,甚至现场为乳品企业办起了“相亲会”,并发布蒙牛重金收购雅士利的重磅消息,以待采取更进一步的动作。
  2008年“三鹿婴幼儿奶粉”事件敲响了中国乳业重新洗牌的警钟。一个上百亿资产的大型乳企说倒闭就倒闭,包括国内的绝大部分乳品企业被卷入事件的漩涡,蒙受了巨大的损失。但是,与其说有形损失巨大,还不如说国产乳品的信誉损失更大。市场如战场,恰好此时,国外婴幼儿奶粉乘虚而上,占领了国内婴幼儿奶粉的半壁江山。据市场调研显示,伊利、完达山、飞鹤、明一、雅士利、圣元、银桥、龙丹、晨冠、蒙牛等10个国产品牌共生产26.27万吨婴幼儿奶粉,市场占有率为43.78%;而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,2012年中国婴幼儿奶粉销售额为385亿元,其中美赞臣、多美滋、惠氏和雅培四大洋品牌就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42.7%份额。而在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可高达70%——80%。这种博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 一是奶牛饲养成本的博弈,世界奶粉出口国家如新西兰、澳大利亚、美国、南美洲、北欧国家,多数属于草地型奶业,采取放牧加补饲的饲养方式,廉价的放牧采食决定了奶牛的饲养成本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,而我国绝大部分奶牛采取全年舍饲圈养,其饲养成本是不言而喻的;二是原料奶价格博弈,正因为上述饲养方式,原料奶的价格就有竞争优势,据国际牧场联盟公布的6月份全球鲜奶价格为3.04元(人民币)而草地型奶业生产成本更低,而我国同时期鲜奶价格为3.55元。这15%以上的差价可不是个小的差距;三是终端市场价格博弈,据乳业巨头达能公布,将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奶粉降价20%,另一巨头雀巢也宣布将惠氏产品降价11%。但由于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一罐婴儿奶粉可能是高达欧洲的几倍,所以即便降价幅度不小,仍有两位数的盈利空间。而国产婴儿奶粉多数市场在二三线城市,受居民购买力限制,价位普遍较低。
  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预计,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,中国婴儿奶粉的销售额将从2012年的124亿美元增加到295亿美元(770——1800亿人民币)。这是一个诱人的大蛋糕,谁在市场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,谁就会分享到这一盛宴。对国内乳品企业来说,是一个艰难的选择。因为处于明显劣势地位,如何反败为胜,不是个轻而易举的事情。笔者认为,只有从饲养方式、原料奶成本、国际合作、体制机制、经营策略、开拓市场等诸方面打出“组合拳”,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。而通过合资、合作、收购、重组等体制创新、金融创新,提高产业集中度,做大做强可能是最终选择。而降低饲养成本,增强竞争能力,首先,需开拓视野,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,政府主导,农牧民为主体,龙头企业带动,充分发挥草地、土地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规模化家庭农场、家庭牧场,建立优质奶源基地;其次,抓住城镇化、土地流转等农村改革机遇,由乳业龙头企业领衔自建大面积饲草饲料基地,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料奶生产成本,作种草、养畜、加工、销售全产业链。在这方面,辽宁辉山的经验值得推广。

  五、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问题

  我国用世界10.7%的耕地养活着20%的人口,同时还饲养着占世界14%的奶牛,让每个国民占有27.8公斤牛奶,并进入世界乳业第三大国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。但是,经济活动全球化、资源禀赋相对较差,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,中国奶业如何重新定位自己,如何重新规划自己,做到与世界同步,可持续发展,是摆在行业同仁面前的重大课题,哪些是制约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,我们如何克服它呢:一是,土地、草原、饲草、饲料、奶牛、牛奶等资源因素。我国的人均资源相对匮乏事实决定,不能超越资源承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,而是,在解决核心需求的前提下,利用全球资源来弥补自身不足,实行优势互补;二是水源、土壤、空气、阳光、气象等环境因素。我国是占人类1/5人口的地球村成员。我们承担的绿色、低碳、环保国际义务很繁重,因此不能以我们生存的环境为代价发展奶业;三是机构、政策、法规、规范、标准、监管等行政因素。由于我国奶业发展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,规范行业的法律法规、规范标准的建设相对滞后。因此,建立健全全行业、全产业链、生产、消费全过程的监督、管理规范刻不容缓;四是科研人才、管理队伍、技术队伍、生产经营队伍等生产力因素。我国奶业是个年轻的产业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要实现持续、健康、快速发展,人才的培养是头等大事。而这正是我国奶业的薄弱环节;五是政府投资、融资融券、社会资本、股份合作、资本运作等投融资因素。要想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,做大做强中国乳业,离不开多层次、多渠道的投融资系统。这里政府投资起到导向性作用。目前,奶业投融资系统恰恰是个短腿,是奶业做大做强的制约因素;六是乳企自建牧场、各类规模化牧场、家庭农(牧)场、奶业合作社、合资合作牧场等各种经营模式因素。模式就是样板、模式就是典型,探索出适合我国多数地区推广的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经营的成功模式,对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奶业尤为重要;七是链接饲草饲料生产、原料奶生产、乳制品加工、销售渠道、最终产品的消费的利益联结机制、市场规则在内的长效机制因素。由于各产业链之间利益分配不公,苦乐不均,形成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也是我国奶业初始发展中的先天不足的问题,一定要先易后难,逐步解决;八是集约化的大生产与社会化的服务相匹配因素。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的大生产,要求匹配全程的社会化服务。由于功能齐全、及时有效的服务机构不健全,服务跟不上,影响各类企业的运转速度和经营效率,这也是我国奶业与发达国家主要差距之一。总之,可持续发展,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增长模式。其重点是,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,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,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。可持续发展,是个社会系统工程,是利在当代,荫及子孙的大政方针。总的思路应当是,发展中出现的问题,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,改革中出现的问题,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。解决上述八大难题,任重而道远,必须科学规划、合理布局、综合治理,逐步解决。

标签:奶粉 销售 厂家 乳粉 价格

羊奶100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羊奶100网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羊奶100网。使用作品时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羊奶100网(www.yangnai100.com)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羊奶100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※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——QQ:864717742
评论排行